在檳城閒晃嗎? 這形容對我好像不太適合,我倒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觀察,在思考,
所以是不怎麼閒的晃。
回來沉澱了許久,我還是很感謝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因為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與衝擊。
對於一個外來者,這裡有一些熟悉感,又有許多異文化的新鮮感,
這裡有許多廣東與福建的華人移民,他們把熟知的文化帶到這個土地,深根建造,
其中又有馬來與印度的文化,這好像又為我開了兩扇窗,因為我是多麼的好奇。
每天走在檳城的街道上,好像可以理解為何在台灣有些人對早期的都市紋理會有些許懷念,
這些老的檳城街屋被保留下來,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對照台灣,我們的經濟的確比這裡提早了好幾年,所以拆了許多老房子,為了增加容積的使用率。
檳城呢,他們面對的課題是如何防止財團的入侵,改變了這裡文化的尺度與氛圍,
如何修繕這些老房子而不失去原味,但是這些進步的觀念並沒有在當地同步啟動。
中午,我來到這家店吃撈麵,這是廣東的食物,
想想在台灣的眷村所遺留的飲食文化,中華美食皆可吃到,這是一種幸福感。
在台北頂好附近的老友記,偶而會去光顧一下,
問我好不好吃,應該說這時吃東西是享受一種氣氛,看著周圍的大小到微不足道的事件,說話的聲音,
舌尖、味蕾,當然有許多過去的記憶,落於比較就顯得浮泛。
有些食物在你咀嚼的同時,腦海中會浮現食物製作者工作的形象,雖是空想,但也感激。
這個撈麵好吃,我臨走時跟很酷的老闆這麼說,他一時笑得很慌張。
前往檳城巴士站經過一家竹藤編器物的店家,按下快門之際被店家斥喝,
我應該先進去晃一晃,這下可真是尷尬。
檳城的巴士總站在 KOMTAR 這個地方,裡面有一間書店,
書店外的一堵牆上放了一台液晶顯示器,這時放映著華人紀錄片「下南洋」
遲來的致敬!《下南洋》紀錄片揭露華人受難歲月
歷時3年,經歷10多國拍攝的華人紀錄片「下南洋」
是一部從歷史、人性的角度出發,追朔遠至千年前華人下南洋源頭的紀錄片,
紀錄著400年以來,華人在南洋遭受的艱苦歲月。
「下南洋」透過文獻探討及訪問耆老、學者,
重現華人在南洋開拓生活、近代支持中國推翻滿清建立共和、以及二戰抗日的歷史。
片中也揭露印尼華人遭到荷蘭殖民總督府屠殺的「紅溪事件」,和過去印尼政府壓制華語的年代。
導演周兵表示,這部紀錄片是對南洋華人歷史一次遲來的致敬。
透過拍攝「下南洋」的過程,他發現很多歷史已經被隱藏、竄改,
呼籲更多海外華人透過紀錄片了解這段歷史以及印尼華人對印尼的貢獻。
談到「下南洋」拍攝過程,周兵說,這是一部集合大陸、香港、台灣的朋友,
以及荷蘭、英、美等多國學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也希望台灣能夠放映這部紀錄片。
「下南洋」有許多華人歷史及文化的傳承,今天在南洋的許多華人應該回頭去檢視這段歷史。
華人先民那段漂泊的過程,特別是歷經悲慘血淚,備極辛酸後,華人還是能在南洋站起來,
無論在如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華人還是有一股內在力量支持他們,讓他們能夠在異地一直傳承下去。
在youtube搜尋"下南洋",便可以找到此十集的紀錄片。
其中我看到一段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談話:
他說到;唯有知道自己的根源,唯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道進退依據。
我們和泰國人菲律賓人 或斯里蘭卡人有何不同?
差別在於我們如何來到此地,以及發展的方式,
這需要有歷史感。
這棟閩式建築是一座宗祠 王氏家廟,這種形式的建築在台灣到處都是,
後面文章我會放一些廣東人的後代所蓋的宗廟,建築形式就大不相同。
南洋的福建移民,蓋的建築其地域風格是相似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建築說明了這段移民的歷史。
文化與文明歷經千百年的淬鍊,人民連結於其中,自然產生滋養與智慧,進而累積更新與創造的能量,
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台灣原本400年前所承襲的是中華閩式的文化傳承,從建築形式就可以解讀。
之後台灣被日本殖民或統治50年,這50年,產生了不同的效應,
之後台灣又返回中華文化影響圈至今68年,又產生了更多的效應,
在當下的台灣,有許多不同族群文化認同的選擇與迷惘。
總的還是大和與大中華勢力的相互角力。
台灣主體意識只是大和勢力包裝下的外衣。
怎麼會在檳城理解了這些事呢??真有趣。
我比較在意的是我生命的本源,是否有連結的鍵相符於歷史,連結於聖經,這位造物主。
這一攤是檳城很有名的珍多冰,潮州煎蕊。
珍多冰(印尼語:es cendol),又譯煎律、晶露、煎蕊(馬來西亞檳城地區的華文譯名),
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地區的傳統甜點,也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南部。
主角應該是這種綠色麵條狀的類似台灣米苔目的涼粉,其他伴隨著、椰奶、椰糖以及大紅豆。
看了一堆人在排隊我也湊個熱鬧,這種綠的涼粉有用綠豆粉或香蘭草搗汁製作。
香蘭草可是好東西啊。
接下來就是福州炒麵登場了,這應該是吉隆坡Style 的福州炒麵,
福建炒麵是一種用粗大的鹼水黃麵配上豬油、黑醬油、豬肉片、菜心、包菜等材料所悶炒出來的麵食,
在吉隆坡巴生谷一帶是非常流行的麵食,在一些路邊攤或夜市的煮炒店都可找到它的蹤影。
這黑醬油(老抽)汁的顏色可真重啊,真是看傻了,但並不會太鹹還有微微的甜味。
只是賣相就遜了些。
逛到了汕頭街,想去一下鹹味,選了一家糖水店,後來一段奇遇才知道這家可比不上隔壁的另一家,
這以後又有故事可講了。
有時候旅行這件事,特別是獨自一人的時候,可以更深刻地與環境與自己的內心與上帝交談,
其實內心總有許多的疑惑,或是更多新的問題產生,但是心情卻是很沉穩的,
有時候一些事情的解答,是從旅行的過程中發現,是一種類比,但卻直擊核心。
在檳城我如同進入了時光的隧道中,輾轉回到了過去的台灣,但我的生命,其實並不存有的那個年代,
這樣的場景,這樣的人事物,好像促動我可以去理解一些被隱藏的事情,但其中又看見了荒謬。
這種舊日的時光,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驚覺它的美好,
但畢竟現代化早已經把年輕的一代沖向強烈的感官刺激,
一波又一波,哪有時間來沉澱,然後又接續下一波的刺激,
這裡好舊喔,有點無趣..... 這種想法是幾個廣州的年輕女孩告訴我的。
我聽著笑一笑,心裡想著,原來我可以游刃有餘地欣賞這種舊日時光的美並理解,
原來我正在度過我的黃金十年........
當兒時記憶的白糖糕在街頭的轉角出現時,卻是一種富足到不行的幸福感。
咬下的瞬間,腦海卻出現了那個稚嫩的我曾經的臉龐與遞給我的外婆身影。
回青年旅社時,只差五公尺,卻下起要命的滂沱大雨,沒帶傘的我只好在騎樓等待雨停,
這場雨讓檳城多處淹水,交通部分癱瘓,大家就知道我在這騎樓等雨停等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