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兩點多到二殯
參加一位教會小組弟兄全積母親的葬禮
也是和上次一樣 當詩班成員之一 獻詩
好像年事越高 碰到這種場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每每參加這種聚會 總會提醒自己生命短暫
要好好把握當下 更多尋求生命的智慧
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原本就有極大的盼望
所以也不用對死亡懼怕
這是一種很大的解脫與自由
今夏在瑞典旅行時
去參觀了一處斯德哥爾摩的森林墓園
也拜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故
所以向團員建議前往
不過大家興趣不高 而我也有保留
畢竟旅遊點還有更多其他的選擇
所以我處理完一些事便一人前往 補拍一些照片
當時抵達前 一直納悶著
為何一個墓園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呢
而且相關建物是建於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建築??
森林中的墓園 會不會很陰沉呢
到了大門口 路標上標明著 Skogskyrkogården
旁邊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
遠方巨型十字架 是很熟悉的一個場所印象
印象來源是以前閱讀日文建築雜誌其介紹的案例
當我一步步走近這些建築群時
終於慢慢理解 為什麼它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記得以前小時候家住過台北市與基隆
我一直覺得基隆是很陰沉的一座城市
對 它常常下雨 感覺不到海洋城市的開闊
為什麼叫雞籠呢 先民居住其間 取其名恰如其份
居住在期間從來不感覺是住在靠海的城市
市區被山圍束 海的寬闊登高都不見得看的到
很像活在一個龍子裡
還有呢 就是有一種普遍的風俗習慣
家中有人過世 都是在戶外馬路或騎樓上搭棚
(我知道不止基隆如此)
那時剛從台北轉學到基隆念小學的我
每每走路上學必須穿過這些棚架
實在是有些不習慣 應該說 很害怕
有時不經意地會看到逝者的照片
聽到請來哭墓的太太 嚎啕大哭
誦經唸法 還有後面裝人的木盒子
使晚上作夢總會有這些零零星星的相關題材穿插
在基隆度過的幾年童年歲月
死亡相關的事件 對於正常生活是一種很大的干擾
不管你住哪裡
好像出殯的嗩吶聲常常會不定期地從某一個角落傳來
狹隘的都市空間 與這種隊伍不期而遇的機率還蠻高的
你說我住在南榮公墓附近 不不 離得可遠了
是開窗可以見青山的住宅區
是住在月眉山下的公寓
有一回 與我們隔一個小山谷在半山腰的二合院
還有樓下一樓 不約而同地 各有長者仙逝
晚上從五樓的後陽台 看到合院有兩位著古裝
武來畫去地 敲敲打打唱聲不絕於山谷
一樓則繼續嗩吶銅鑼伺候
好幾個晚上 上下夾攻 真是不知所措
很懷念以前住台北都不會有這樣的事
這真是一種伴隨著恐懼且奇特的經驗
不過還好當時外婆還在身旁陪伴
弟弟妹妹都很小
照顧 + 陪他們玩耍倒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
不過常常在睡前禱告時
會希望上帝把爸爸媽媽的工作調回到台北....
(後來還真的都實現了.......)
我漸漸走近森林墓園最明顯的地標 十字架
左邊的建築 是一個很大的空間 用列柱把頂篷撐起
當中 有一組雕像 一個人雙手舉向天.......
我喜歡這個作品 我可以理解的是....
人從來也無法掌握自己生命的主權
必須放手 交託給那一位可敬畏的
旁邊有一個禮拜堂 當天是關閉著
往旁邊繼續探索 有許多小空間排列隱藏在下坡的路邊
走下坡 看見了一排煙囪
這時也不難理解這些建築群的複合性功能
就不繼續走下去了
可以理解的是兩種型態的動線是必須錯開的 (生者與逝者)
日文的翻譯是森之齋葬場
我們可能翻成森林中的殯儀館
以前在德國柏林我看過類似的案例
所以越來越有似曾相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