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211.jpg

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是目前全德國
甚至全歐洲最大的一座上下十字交叉軌型火車站
於2006年5月26日開幕 
Christmas_Hauptbahnhof-1.jpg
(上方照片來源為維基百科)
 
其坐落的位置是在歷史上的柏林萊特火車站原址
01-05.jpg
 
在1868年和1871年之間,
德國興建了一條介於漢諾威和柏林之間 239公里長的鐵路
萊特火車站於1871年開幕,是當時的柏林總站,毗鄰漢堡河埠。

01-02.jpg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到嚴重的破壞,
戰後重建時,火車站功能雖已恢復,
但隨後在1951年中止服務。

按照當時的流行趨勢,萊特火車站的立面被設計為法國新文藝復興風格。
雖然萊特火車站擁有華麗的正面大門,
但是大部分乘客進入和離開車站是從東側,
因為東側提供馬車停車上下。

01.jpg


01-03.jpg 

在1957年,隨著鐵路西柏林控制下的東德 ,萊特火車站被拆除,
但萊特車站繼續作為一個 S-Bahn 的車站。
1987年,為了紀念柏林建城第750週年,它被整體性地裝修。

DSC00185.jpg

德國統一後,為改善柏林的鐵路網絡,構建了一個新的南北主線,
以聯絡東西向的鐵道 與 S-bahn 。
萊特 S-Bahn車站被認為是一個興建新中央火車站的合理位置。

DSC00200.jpg

1992年6月  德國聯邦政府決定  新中央車站的站址 
此地雖然接近柏林市中心與中央的行政中心
但此區的居住人口並不稠密

DSC00170.jpg 

1993年設計競圖揭曉 
由德國的建築事務所 g m p (Gerkan, Marg and Partners)贏得設計權
這個事務所設計了聞名的德國斯圖加機場的樹枝結構
雖然台北的小巨蛋   高鐵的台南嘉義站 都把此概念轉移到設計上
但是都忽略了結構視覺的輕巧性   顯得笨重不堪 

DSC00172.jpg 
中央火車站 雙Y 結構柱  支撐上部火車鐵道   直到地下15米處
DSC00171.jpg

DSC00193.jpg

柱的下方是旅客的座椅

DSC00194.jpg

這個車站的站體設計包含五個樓層
最高的一層高於地面層10米  為三個東西向的月台層
其中包含兩個 S-Bahn(城鄉通勤電車) 的軌道  共六個軌道

DSC00175.jpg 

一般從漢諾威  科隆  杜塞朵夫方面的火車會停靠於此

DSC00176.jpg

DSC00179.jpg

DSC00177.jpg 

德國國鐵通勤雙層列車

DSC00169.jpg

紅黃列車為柏林的S-Bahn  城鄉通勤火車

DSC00178.jpg    
造型簡潔洗鍊的透明電梯
 
DSC00190.jpg

最低的樓層位於地面層以下的15米  為四個南北向的島式月台
共八個軌道  其中包含了捷運 U55號線
漢堡,萊比錫和慕尼黑方面的高速列車在此停靠。
每天有1800次列車停靠中央火車站
每天的乘客人數,估計在35萬人上下。

DSC00195.jpg

提供了 InterCityExpress , InterCity , RegionalExpress ,
Regional Bahn , S-Bahn等列車的服務以外
柏林中央火車站也是一個很大的購物商場與飲食天地
相信是最不無聊的一座車站

DSC00183.jpg

DSC00202.jpg DSC00204.jpg   

南向興建了一個新的隧道連接過去柏林二戰前的西門町--波茲坦廣場
這個新隧道穿越了柏林的中央大公園--提爾公園

DSC00206.jpg

中央車站的開通  反而降低了以前的主要車站--動物園站 的重要性
柏林東站的列車數也減少了許多

============================================

gmp 的設計理念
通過簡潔的設計,使設計作品在內容和時間上經得起考驗。
將建築設計得合理易解是至高無上的原則。
出於對這個信念,表現出形式上的審慎和在材料上的統一。
我們要把房子建成一座耐久地、內部豐富多彩的人類活動服務外殼。
對於時髦的建築現象,我們持批評態度並保持距離,
以避免在作品中出現那些只是出於藝術上的隨意性,
而與功能,結構以及使用性能無關的表現主義的形式。
媒體將這種傳統的簡潔風格新稱為“新簡潔主義”。
但那種走極端化的純粹主義,表現在圖紙上為拒絕提供資訊,
在建築上則為形式的酸澀貧乏,與我們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所指的,是一種使人信服的、不證自明的簡潔性。
這種簡潔性同時必須能夠對設計任務和所在地特點
所引起的不協調的因素進行消化融合。
對環境設計問題找到合適的和令人信服的答案,
這首先要求有對話的意願,並使自己的觀點立場適合變化了的條件。
建造什麼,如何建造,這一決策涉及社會的各種複雜的政治和經濟機制。
我們作為建築師不僅有義務,而且也有責任參與這種對話,
並以我們內心的信念伴隨對話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nathan0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