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211.jpg

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是目前全德國
甚至全歐洲最大的一座上下十字交叉軌型火車站
於2006年5月26日開幕 
Christmas_Hauptbahnhof-1.jpg
(上方照片來源為維基百科)
 
其坐落的位置是在歷史上的柏林萊特火車站原址
01-05.jpg
 
在1868年和1871年之間,
德國興建了一條介於漢諾威和柏林之間 239公里長的鐵路
萊特火車站於1871年開幕,是當時的柏林總站,毗鄰漢堡河埠。

01-02.jpg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到嚴重的破壞,
戰後重建時,火車站功能雖已恢復,
但隨後在1951年中止服務。

按照當時的流行趨勢,萊特火車站的立面被設計為法國新文藝復興風格。
雖然萊特火車站擁有華麗的正面大門,
但是大部分乘客進入和離開車站是從東側,
因為東側提供馬車停車上下。

01.jpg


01-03.jpg 

在1957年,隨著鐵路西柏林控制下的東德 ,萊特火車站被拆除,
但萊特車站繼續作為一個 S-Bahn 的車站。
1987年,為了紀念柏林建城第750週年,它被整體性地裝修。

DSC00185.jpg

德國統一後,為改善柏林的鐵路網絡,構建了一個新的南北主線,
以聯絡東西向的鐵道 與 S-bahn 。
萊特 S-Bahn車站被認為是一個興建新中央火車站的合理位置。

DSC00200.jpg

1992年6月  德國聯邦政府決定  新中央車站的站址 
此地雖然接近柏林市中心與中央的行政中心
但此區的居住人口並不稠密

DSC00170.jpg 

1993年設計競圖揭曉 
由德國的建築事務所 g m p (Gerkan, Marg and Partners)贏得設計權
這個事務所設計了聞名的德國斯圖加機場的樹枝結構
雖然台北的小巨蛋   高鐵的台南嘉義站 都把此概念轉移到設計上
但是都忽略了結構視覺的輕巧性   顯得笨重不堪 

DSC00172.jpg 
中央火車站 雙Y 結構柱  支撐上部火車鐵道   直到地下15米處
DSC00171.jpg

DSC00193.jpg

柱的下方是旅客的座椅

DSC00194.jpg

這個車站的站體設計包含五個樓層
最高的一層高於地面層10米  為三個東西向的月台層
其中包含兩個 S-Bahn(城鄉通勤電車) 的軌道  共六個軌道

DSC00175.jpg 

一般從漢諾威  科隆  杜塞朵夫方面的火車會停靠於此

DSC00176.jpg

DSC00179.jpg

DSC00177.jpg 

德國國鐵通勤雙層列車

DSC00169.jpg

紅黃列車為柏林的S-Bahn  城鄉通勤火車

DSC00178.jpg    
造型簡潔洗鍊的透明電梯
 
DSC00190.jpg

最低的樓層位於地面層以下的15米  為四個南北向的島式月台
共八個軌道  其中包含了捷運 U55號線
漢堡,萊比錫和慕尼黑方面的高速列車在此停靠。
每天有1800次列車停靠中央火車站
每天的乘客人數,估計在35萬人上下。

DSC00195.jpg

提供了 InterCityExpress , InterCity , RegionalExpress ,
Regional Bahn , S-Bahn等列車的服務以外
柏林中央火車站也是一個很大的購物商場與飲食天地
相信是最不無聊的一座車站

DSC00183.jpg

DSC00202.jpg DSC00204.jpg   

南向興建了一個新的隧道連接過去柏林二戰前的西門町--波茲坦廣場
這個新隧道穿越了柏林的中央大公園--提爾公園

DSC00206.jpg

中央車站的開通  反而降低了以前的主要車站--動物園站 的重要性
柏林東站的列車數也減少了許多

============================================

gmp 的設計理念
通過簡潔的設計,使設計作品在內容和時間上經得起考驗。
將建築設計得合理易解是至高無上的原則。
出於對這個信念,表現出形式上的審慎和在材料上的統一。
我們要把房子建成一座耐久地、內部豐富多彩的人類活動服務外殼。
對於時髦的建築現象,我們持批評態度並保持距離,
以避免在作品中出現那些只是出於藝術上的隨意性,
而與功能,結構以及使用性能無關的表現主義的形式。
媒體將這種傳統的簡潔風格新稱為“新簡潔主義”。
但那種走極端化的純粹主義,表現在圖紙上為拒絕提供資訊,
在建築上則為形式的酸澀貧乏,與我們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所指的,是一種使人信服的、不證自明的簡潔性。
這種簡潔性同時必須能夠對設計任務和所在地特點
所引起的不協調的因素進行消化融合。
對環境設計問題找到合適的和令人信服的答案,
這首先要求有對話的意願,並使自己的觀點立場適合變化了的條件。
建造什麼,如何建造,這一決策涉及社會的各種複雜的政治和經濟機制。
我們作為建築師不僅有義務,而且也有責任參與這種對話,
並以我們內心的信念伴隨對話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athan0777 的頭像
    jonathan0777

    意像圖建築空間研究所

    jonathan0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