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93年第一次去巴黎自助旅行,是住在巴黎13區的台灣學生中心,
在這裡,我的旅行支票被偷,(嘿嘿我簽了名,所以沒損失),
拿V8欣賞我當天拍攝的影像,卻被正在換衣服的室友誤會,以為我在偷拍他
(真是個無聊透頂的白癡)ˋˊ

但是幸運的是我遇到兩位在賓州大學唸建築的學姊,
給了我一疊巴黎建築的資料,
使我在巴黎的這九天如轟雷灌頂般的充實。


Maison La Roche-Jeanneret 侯熙-詹納賀住宅 (巴黎)
是我第一次接觸柯比意的建築作品,
現在作為柯比意的基金會

之前在學校總覺得如此簡單的垂直水平線,
隨便拉拉就成為如今台灣到處可見的房子,
會有什麼樣的學問呢在其中呢 ?


當我踏進基金會的入口,頓時我所有的感官被這個小房子給打通,
不都是簡單的柱子與窗戶嗎,但為什麼不同的視角所看見的物件排列,
都像是一幅幅的抽象畫 ?
光影 構件 分割,隨著步伐的移動,竟然有一系列精湛的舞動。







我簡直欣喜萬分,不斷地來回在這棟房屋內走動,
似乎每一次移動的角度都能帶來驚奇與視覺的震撼,
內心雖然是百思不解,卻也隨著這樣的步調與其舞動與感動。




原來柯比意的建築專刊上所展現的,與現場所投射出的力道
是不成比例的存在,而眼睛也無法察覺,
這種力量隱藏在現場空間中與你的感官相遇。

什麼樣的空間可以觸動我們的感官,讓我知道雖眼不能見,卻感受得到抽象的存有
而且是一種很有力道的,無聲的魅力,把你緊緊抓住....
這是一次奇妙的經驗,至少讓一個大三建築系的學生重新洗牌,
並開始自我對話,探索這一切的原委。

從此以後在圖桌上拉線可不是隨隨便便愛畫哪就畫哪。


後來我知道柯比意很喜歡畫畫,
他曾說過其實建築的問題是比較好處理的,但是瓶頸常常在繪畫中
他畫了許多玻璃瓶,在層次中交疊.....
繪畫的過程帶來一些體悟與動力,也轉化成空間的延伸。




第二天去了薩伏瓦別墅,但是一切歸於安靜平淡....


弔詭的是,這一直是我以為我會看到的第一棟柯比意的作品,
但並沒有很興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nathan0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